碳纤维:从“黑色黄金”到“平民超跑”——一篇看懂它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轻若鸿毛,却坚如钢铁。
一根头发丝细的碳纤维,可拉起两辆奥迪 A6L。
01|什么是碳纤维?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 CF)是由有机高分子纤维(前驱体,precursor)经热处理碳化而成的高模量、高强度石墨微晶纤维。
所用的前驱体材料有:
- PAN 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目前占主流。优点:综合性能最优(高强高模),可通过工艺调整得到高强或高模纤维。应用最广(航空、汽车、风电、体育器材)。 
- 沥青/煤沥青基(Pitch)碳纤维:通常用于超高模量纤维(高模需求),多用于电子、热管理和某些高刚度结构。 
- 粘胶/人造纤维基:历史型,已少用,强度与刚度一般,主要用于某些低成本应用。 
一名话总结:先纺“白丝”PAN,再烧掉所有非碳,得到含碳>92 %的碳纤维,晶体沿轴向高度取向,赋予它:
- 密度 1.6 g/cm³(钢 1/4) 
- 强度 3500–7000 MPa(高强钢 5–10 倍) 
- 模量 230–680 GPa(钢 3–4 倍) 
- 热膨胀系数 –0.1×10⁻⁶ /℃(近零变形) 
性能一句话:比铝轻、比钢硬、比钛耐腐蚀。
02|发展简史(快速回顾)
碳纤维其出现和发展历程大致为:
- 20 世纪 50–60 年代科研规模化制备(初期以粘胶/沥青/人造纤维为前驱体); 
- 70–90 年代进入航空航天与高端体育器材应用,产业化来自日本、美国与欧洲企业主导; 
- 2000 年代后,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体现在风电叶片、赛车与奢侈跑车中; 
- 近十年:热塑性基复合、自动铺丝(AFP/ATL)、大幅降本工艺与国产化推进,使其向汽车、大型工业结构拓展。 
碳纤维之所以价值巨大,根本原因是其极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即单位重量下的承载与刚性优势。
03|分类
碳纤维(Carbon Fiber)不是“一根”纤维,而是由 3000~50000 根直径 5–8 µm 的石墨微晶纤维组成的“丝束”。

图 1 碳纤维
丝束可以织成布或带,丝束按根数,划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

图 2 碳纤维布
按“根数”一刀切开,
表 1 丝束分类
小丝束 大丝束 04|形态决定用法——先有“丝”,再有“材”
在应用时,根据实际产品,可用丝,可用布。零件成型工艺有种像老人纳鞋底,一层布一层糊再压实。而此处的糊是环氧树脂等粘结固化剂。粘结剂可以现糊也可预浸。

图 3 碳纤维预浸布
表 2 碳纤维零件工艺
连续长丝 机织布 单向带/预浸带 短切纤维 三维编织体 
Prepreg(预浸料):纤维已浸渍树脂,需要低温储存并在模具/炉中固化。优点:可控性高,适合高性能部件;缺点:成本高、固化周期长。
图 4 树脂注入示意
- RTM/Infusion(树脂注入):干性织物铺设后注入树脂,适合中大型结构。 
- SMC / BMC / LFT(短切片材或长纤增强热塑):适合汽车量产件(门板、保险杠内骨架)。 
- 图 5 短切片材或长纤增强热塑 
-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FRTP):连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可用热合、热成型实现快速成形,适合汽车大批量。 
- Automated Fiber Placement(AFP)/Automated Tape Laying(ATL):自动化铺丝,可精确控制纤维方向与层叠顺序,适合大型结构件和航空级高精度部件。 
- 4.1|热点工艺深扒
- 1️⃣ 热塑性冲压(90 s 节拍)
- 材料:连续 CF-PP 预浸带 
- 流程:红外加热→机器人抓取→模具冲压→冷却取件 
- 案例:吉利 SEA 2.0 电池隔板,减重 40 %,可焊接、可回收。 
- 2️⃣ HP-RTM(高压树脂传递)
- 压力:60–80 bar 注胶,3 min 固化 
- 案例:宝马 iX 侧围,22 层 50K 大丝束布,孔隙率 <1 %,单车减重 8 kg。 
- 3️⃣ 缠绕+拉挤(连续成型)
- 缠绕:储氢瓶 70 MPa,T700 24K 湿法缠绕,壁厚 18 mm,5 min/只。 
- 拉挤:传动轴壁厚 2 mm,比强度 180 kN·m/kg,耐 9000 rpm 动平衡。 
- 4️⃣ 短纤注塑(低成本神器)
- 材料:短切 CF 5–15 mm + 阻燃 PA66 
- 优势:可复用金属模具,零件成本 <30 元/kg 
- 案例:保时捷 Taycan 加速踏板臂,比铝轻 45 % - 05|碳纤维性能优点(为什么用碳纤维?)
- 极高比强度、比刚度:相对于钢铝,CFRP 在相同重量下能提供更高刚度与强度。 - 三种金属的特定刚度比都在25 (GPa / g/cm3)左右。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范围从66到150 (GPa / g/cm3),取决于取向和增强类型。这大约是3到6倍。 
- 设计自由度高:纤维方向可控,能把强度放在“需要的方向”上,进行拓扑优化与功能集成。 
- 耐腐蚀性与疲劳抵抗(在适当设计下):没有金属腐蚀问题,疲劳比金属优异(但要防止界面裂纹)。 
- 阻尼与NVH优势:复合材料更容易吸收振动,提高舒适性。 
- 热稳定或电磁特性可定制:通过材料选择与面层处理可实现导电、绝缘或电磁屏蔽等功能。 - 06|主要缺点与工程风险
- 成本高:原材料(PAN)与制备(高温碳化、真空固化)能耗与设备成本高。 
- 脆性断裂/冲击敏感:复合材料在低温冲击或点状冲击下易产生穿透或层间脱粘,断裂无明显塑性预警。 
- 制造周期与可重复性问题:高性能部件常需长固化周期与高精度模具,难以快速量产。 
- 回收与可持续性差:热固性 CFRP 回收困难,生态处理成本高;热塑性 CFRP 在可回收性方面有优势。 
- 连接与装配难题:复合与金属之间连接(粘接、铆接)需特殊设计,界面剪切、热膨胀失配带来可靠性问题。 
- 检测与无损评估难:层间缺陷、脱胶等需要超声、CT 等昂贵手段检测。 - 07|主要应用领域与推广现状
- 1. 航空航天
- 当前地位: 核心结构件(机身、翼梁、尾翼、内饰)广泛使用。 
 原因: 高成本可通过重量节约在使用寿命与油耗中回收;安全与可靠性达到标准。 
现役亚轨道载人飞船都采用了大量碳纤维制造。
维珍银河VSS Unity 采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机翼、尾翼、机身主承力结构均为碳纤预浸料热压罐/RTM 成型,以实现“轻质+耐高温”。
2. 风力发电(风电叶片)
当前地位: 大型叶片常用碳纤维(或碳/玻混合)提高刚度并减重,提高效率。
原因: 大尺寸与疲劳寿命需求,使碳纤维成为理想选材。
3. 高端汽车与赛车
当前地位: 整车壳体(跑车)、结构件、车身覆盖件、底盘部件在高端市场普及。

图 8 全碳Koenigsegg 科尼赛克
原因: 性能优先、量少价高,适合采用高成本材料。
4. 大众化汽车(汽车产业的渗透)
趋势: 采用短纤/长纤热塑、LFT 或金属-塑料混合结构逐步替代传统金属件(例如 B-pillar 内骨架、前端模块、尾门内骨架)。
现状: 高性价比方案使 CFRP 在中端量产车上开始出现(主要是分区使用而非整车碳壳)。

Tesla 尾翼
5. 运动器材、电子、医疗等
当前地位: 自行车架、高尔夫杆、网球拍、无人机框架广泛使用碳纤维。


08|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 成本仍然是最大瓶颈:特别是 PAN 前驱体、长时间高温处理、autoclave 固化能耗昂贵。 
- 大尺寸复杂件的一致性制造:如何保证大型结构件(汽车车壳、机翼)在不同批次的一致性和无缺陷率。 
- 界面与连接技术:复合-金属混合结构连接长期可靠性、界面疲劳是关键工程问题。 
- 回收与可持续性:热固性 CFRP 回收难,生命周期评价(LCA)需要改进。 
- 检测手段:高效、在线的无损检测(NDT)仍需进一步普及与成本降低。 
09|未来趋势(技术与市场)
- 热塑性复合材料规模化:热塑性基体可快速成形、可回收、适合汽车节拍。 
- 自动化制造全面推进:AFP/ATL、机器人化铺丝、在线固化(电阻加热/感应)降低人工与时间成本。 
- 复合材料与金属的混合设计(multi-material design):在结构优化软件(拓扑、纤维路径优化)辅助下实现最优材料分布。 
- 回收体系成熟化:化学回收、热解与纤维再利用技术商业化,推动可持续闭环。 
- 材料功能化:导电、导热、传感涂层与纳米改性,提高复合件的附加功能。 
- 成本下探,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在汽车、轨道交通、风电等领域碳纤维的渗透率将提高。 
结语
碳纤维不是“银弹”,但在场景匹配 + 工艺成熟 + 成本可控三者同时到位时,能显著改变整车设计的边界。从航空到风电,到逐步扩展到汽车主结构与高产量部件,碳纤维材料正进入一个从“高端小众”向“应用广泛化、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期。中国在产能、政策与下游市场上具有优势,但在高端纤维与长期可靠性数据方面仍需积累。未来五到十年,是碳纤维由“精品”走向“规模化、经济化”应用的窗口期。
转载自“三分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