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氧丝气凝胶毡的几种复合工艺

2025-08-29 14:50:03

预氧丝气凝胶毡是预氧丝纤维与气凝胶通过特定复合工艺形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兼具预氧丝的耐高温、阻燃特性与气凝胶的超低导热性,在工业隔热、新能源防护等领域需求旺盛。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复合工艺:


碳纤维,预氧丝,芳纶,PTFE,聚丙烯腈

溶胶 - 凝胶浸渍法

溶胶 - 凝胶浸渍法是将预氧丝毡浸入气凝胶前驱体溶胶中,利用纤维孔隙的毛细作用吸附溶胶,经凝胶化、老化和干燥后形成复合毡。以硅基气凝胶为例,工艺步骤如下:首先将正硅酸乙酯、乙醇、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加入盐酸调节 pH 值至 2-3,搅拌形成均匀溶胶;随后将预氧丝毡完全浸泡在溶胶中,真空环境下排除气泡,确保溶胶充分渗透纤维间隙;静置 1-2 小时待凝胶化后,将湿毡放入乙醇与氨水的混合液中老化 24 小时,增强凝胶网络强度;最后采用超临界干燥或常压干燥(添加表面改性剂)去除溶剂,得到气凝胶均匀分布的预氧丝复合毡。

该工艺的核心优势是气凝胶与预氧丝结合紧密,导热系数可低至 0.018W/(m・K),且保留预氧丝的柔韧性,适合制作动力电池模组的隔热垫片。但超临界干燥设备成本较高,常压干燥易导致气凝胶结构收缩,需通过多次改性优化。

粉末喷涂复合工艺

粉末喷涂工艺更适合工业化量产,其流程为:将气凝胶粉末(粒径 5-20μm)与有机硅粘合剂按质量比 3:1 混合,加入少量分散剂制成悬浮液;通过高压喷枪将悬浮液均匀喷涂在预氧丝毡表面及纤维交织点,涂层厚度控制在 50-100μm;经 120℃热风干燥 10 分钟,使粘合剂固化形成粘结层。为提升复合效果,可采用 “喷涂 - 针刺” 交替工艺,即每喷涂一层后进行针刺处理,让部分气凝胶颗粒嵌入纤维内部,增强界面结合力。

这种工艺的突出特点是生产效率高(单线产能可达 500 米 / 天),且可通过调节喷涂量控制隔热性能,适用于制作工业窑炉的隔热衬里。不过气凝胶主要分布在纤维表面,长期摩擦可能出现脱落,需在表层复合一层玻璃纤维布增强耐磨性。

熔融浸渍复合工艺

针对热塑性预氧丝毡(如改性 PAN 基预氧丝),可采用熔融浸渍法:将气凝胶粉末与低熔点聚酰亚胺树脂(熔点 200-250℃)按 2:1 比例混合,加热至熔融状态形成浆料;将预氧丝毡通过双辊压延机,使熔融浆料渗透纤维间隙,压力控制在 0.5-1MPa;冷却定型后,树脂固化将气凝胶颗粒固定在纤维网络中。

该工艺制成的复合毡力学强度显著提升,拉伸强度可达 8MPa(纯预氧丝毡约 5MPa),且耐温性不受影响(长期使用温度≤250℃),适合制作高温管道的柔性隔热包裹材料。但树脂用量过大会导致导热系数上升,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比。

多层夹心复合工艺

多层夹心结构侧重功能性集成,典型方案为:以预氧丝毡为芯层(厚度 3mm),上下表层分别复合气凝胶涂层与铝箔反射层;芯层通过浸渍法引入气凝胶,表层采用真空镀膜技术在气凝胶涂层表面覆盖 0.1mm 铝箔;边缘用耐高温缝纫线缝合固定,形成 “预氧丝气凝胶 + 反射层” 的复合结构。

这种复合毡不仅隔热性能优异(高温环境下热损失率降低 40%),还具备红外反射功能,适用于航空发动机舱的隔热部件。但层间结合需选用耐 300℃以上的有机硅胶水,避免高温下脱层。

工艺对比与选择建议


碳纤维,预氧丝,芳纶,PTFE,聚丙烯腈

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性能需求权衡选择:追求极致隔热选溶胶 - 凝胶法,侧重量产成本选粉末喷涂法,需要高强度则优先熔融浸渍工艺。未来通过纳米涂层改性气凝胶表面,可进一步提升与预氧丝的界面相容性,推动复合毡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网站首页
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联系我们